很多朋友对于老台门官网和老台门的变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乡音是梦萦,乡情是游子心头低吟的回乡曲。无数个晨昏里,我把耳廓贪婪地拉伸至三十里外的台门,熨贴在台门口儿时曾经睡过的长长的青石凳,静静地,默默地,不要人打扰,只为倾听台门里那每一声鸟啁虫鸣,户枢转动时发出的幽远的咿呀声,黄蜂掠过脸面扑打着屋檐蜂洞的嗡嗡翼颤,生怕,生怕漏掉那每一声熟悉的咳嗽、爽朗的谈笑和莫名的哀怨。那古老的明清台门里有转折的避雨檐廊,清凉幽深的弄堂,灰墙黛瓦里生活着我熟悉的乡邻和年迈的母亲。
2、四十年前,我出生于城东乡下的一座王家台门。从出生到成家,老台门伴我度过了三十二个春秋。那里的每一片角落,每一把泥土,每一丝拂面而过的空气,无不记录着我童年的欢笑、青年的愁苦,还有那迁居别离的怅惘与涓涓的思念。
3、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老台门,这是旧时南北典型的二种建筑风格和居住环境。
4、与四合院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风格所不同的是,台门的布局多了些层次与纵深,一般分为进、中堂和退堂,间有过廊与天井。
5、绍兴的台门,是一种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民居宅院,一般由门斗、堂屋、座楼、侧屋和天井组成。厅堂是全宅的中心,是家族、家庭聚议大事、会客或举行红白喜庆等级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座楼多分为两层楼房,是家人日常起居的地方;两厢侧屋是辅助用房,一般用作厨房或堆积杂物,也有作为下人住宿处的。天井又称明堂,略似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用于居室采光,同时也给宅内提供了一方露天活动空间。台门的面宽和进深,依据屋主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和人丁状况而定。宽度以三间为普通,也有五间、七间、九间的;深度则有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不等,也有七进以上的。
6、绍兴自两晋以来一直是官宦名士聚居之地,绍籍人氏出仕为官或经商的也很多。在绍选址营造宅第成风,用以光耀门楣,显示地位与气势。绍兴台门说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城里台门,另一种是乡下台门。城里台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坐落在万安桥与谢公桥之间的吕府,是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另有上大路王衙弄的伯府、府山直街的孙府。伯府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新建伯王守仁的府第,其建筑讲究,梁架均用楠木,故民间有“吕府十三井,不及伯府一个厅”之说,只可惜毁于太平天国火焚。而我幼时居住的属于乡下台门,是本家世居,祖上博取功名后置业。
7、绍兴台门一般坐北朝南临街或临河而建,屋宇高大,石箍门框,石级台阶,青砖黛瓦粉墙,外观庄严厚重。一些官员的府第,门厅上方还悬挂着匾额,如大夫第、翰林第、进士第之类,三品以上官第,台门口还立有旗杆石,临街则建有栓马桩,可谓气宇不凡。古时穷人民居用的是泥地,而在台门内的宅第内,地面一律用石板铺砌,俗称“石板道地”,是“一块石板到底”,既平整舒展,又彰显气派。
8、显然,这样的水乡大宅,非大户望属、书香门第所不能。可以说,老台门是绍兴文化的图腾和符号,它承载的是悠远的吴越文化,彰显着江南世家的生活品位。绍兴的台门若以名称论,则有官邸台门、民居台门之分。官邸台门多以屋主的官职或功名命名,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御史台门、翰林台门、尚书台门等等。民居台门多以聚族而居的屋主姓氏命名,如周家台门、陈家台门、寿家台门等等,周氏兄弟便出于绍兴城里的周家台门,后来又居家北迁,住上了北京的四合院。也有以所事行业或门斗形式其他特征命名的,如当店台门、锡箔台门、洋铁台门、竹丝台门等等。民国初年,绍兴有民谣云:“绍兴城里五万人,台门足有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众多。历经沧桑,台门也因屋主家道中落而几易其主,许多封闭式大台门,逐渐成为普通人家杂居之地,近于北方的大杂院。我的童年记忆便始于此。
9、仿佛,那台门口的泥地上,还能看到我儿时玩弹珠的幼小身形;炎炎夏日,在台门口的长条石凳上,一个瘦削的男孩正俯卧在上面憩息,尽情地感受石凳传递的那份清凉。檐廊的一头,女娃们在廊柱间拴上一条橡皮筋,轻快地跳着,笑着,口中还伴着好听的儿歌。台门与我家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切,因为这诺大的台门约二十余间房子连同宽敞的大道地祖上全是我家的财产,予我家属而言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种衰败的悲凉!
10、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居然心生怨怼起来。先是讨厌起那雨天时台门里的路,堵塞的排水沟拒绝屋檐下纷纷汇聚的雨水,转而猖狂地扑向天井中央的小路,水势漫过路面形成急流“哗哗”作响。此时,脚穿布鞋的人们已无法行走,夏天时尚可脱了鞋袜裸足而过,但冬天却只能在路上设法丢放些断砖或石片,踮脚跳行。不免失足弄湿了鞋袜,落得个狼狈鼠蹿的下场。最难受的是沿途排列的六只粪坑,日曝雨淋都成了臭气挥发的起因,路过时总需捂着鼻子疾速前行。隔三差五的,邻里还需倒个马桶,大都集中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因为在烈日当空下是没有人敢倒的,那样会冲撞了“太阳菩萨”,这是老辈人口耳相传的规矩。那冲天的臭气挥发到了极致,直让人坏了一天的好心情。
11、农忙时节,台门口的石阶成了困乏的人们最大的“拦路虎”。满载着稻谷的大车被无情地阻挡在台门口的石阶前,无法前行至各家各户的门口;无奈的乡邻只好肩扛背驮,无端地增加了劳动的强度。下了班的人们来到台门口,只得无奈地下车过那四级石阶: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拽着斜档,艰难地上行。如果是骑三轮的呢?那可够了呛了!倘若没有好心人在后面帮着推上一把,恐怕会落得个不进则退的窘境。
12、雏鸟总有高飞的一天。孩子们长大了总是要去寻找自己的空间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我的兄弟告别了台门,在村口盖起了漂亮的别墅。在台门里生活了三十二年的我终于也搬走了,来到了二十里外的城南居住。剩下的是空巢的祖屋,空荡的台门。住不惯公寓的母亲,在我这里没住上多久就坚决地回去了。回到她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台门,那里有熟悉的乡邻,还有那生命中难以割舍的老屋。自然,母亲的日子里仍少不了承受些困难,那雨天的路、难上的石阶、恶臭的茅坑,不知还会困扰她多久?好在像母亲那样劳累了一生的老人,不缺的是对困难的忍耐与克服。
13、旧村改造与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规划,如一缕春风吹遍了老家的农村,吹进了破旧的老台门。于是,那臭名昭著的六只茅坑终于到了它存在的末日;几座清洁的公厕,分散建造于村子四周的偏僻之所,并由专人负责清扫打理。随着小舜江自来水改造工程的推进,干净的自来水“汩汩”地流进了老台门。从此,母亲告别了六十年打井水饮用的艰难岁月:一扭龙头,那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而淌,这对于年事渐高无力挑水的母亲来说,无疑是解决了最大的困难了。在老人的心中,那“哗哗”的流水声,比起《莲花剧场》那字正腔圆的唱腔来,不知要好听上多少倍。继而,家家户户添建了干净的抽水马桶,“九斤姑娘”口中所唱的“半夜三更要命桶”从此不再是新娘必备的嫁妆了。小叔子们也不用再涨红着脸,象贼一样地偷搬那嫁船上的马桶了。
14、为了及时了解母亲的生活状况,前些年我特地给母亲安装了电话。不久前,电话那边的母亲欣喜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村里响应号召正在改造路面,大路小道,甚至是村民房前屋后的路面,硬化率将达到百分之百。台门里的泥石路,包括那拆除了的粪坑基,都已经浇筑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咱家老屋的门前和弄里,无一不是坚实干净的水泥地了。还有那台门口难上的四个石阶,终于也拆除改成了水泥斜坡,从此骑车的人不用再费那份冤枉力了。
15、台门里的新气象给年逾花甲的老母亲注入了新的生活活力,守着空巢的老人们一个个整天乐呵呵的,见着回乡探望自己的儿女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16、真当福气哉,今朝的好日子啊以前真是想都勿敢想嘞!
17、然而,台门里破败的屋舍在风雨中坚持着作最后的抗争,无论老人们如何唠叨,离开了台门的雏鸟们既没有了回巢的打算也无力作彻底的修缮。倒是寄望于有关部门推出乡村旅游尤其是台门旅游,在台门里让老人们表演些制红酱、打草鞋、竹编、箍桶、酿酒、纺纱、铁木机织土布、霉干菜晒制之类的旧时农活,游客在观看之余随手买走些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既保护了这些明清古老的台门建筑,又养活了部分剩余劳力,不失为一桩两全的泽民美事。
18、作者简介:王锦忠,笔名乔轼,1969年生,1991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集《岁月拓片》,著有长篇小说《图城志》、散文集《五月弹歌》、短篇小说集《蓝山咖啡》。作品见于《野草》《参花》《中国散文家》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